去年12月,安徽省紀委通報了一起案例,追責對象從普通黨員干部直到廳級干部,被處理的人員達20人。事件的起因是,一家企業(yè)到宿州市埇橋區(qū)宋廟小學舉行捐資助學活動,給30名貧困學生每人捐助1200元。這本來是好事,但宋廟村村支書和宋廟小學校長卻自作主張,決定讓受助的貧困生每人拿出200塊錢,招待來捐助的企業(yè)工作人員吃飯。
馬計杰(宋廟小學原校長):來給我們送東西了,捐助了,好像有這個思想,總得讓人吃頓飯。從現在說,我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,當時咱也沒有把老百姓利益放在第一,也沒考慮這個問題。
學校和村委會隨即召集受助學生家長開了個會,提出讓每家拿200元作為接待餐費。
受助學生家長:想想人家還能自己再掏腰包去吃飯嗎,給就給吧。人家都能獻愛心,從合肥跑這兒來,咱還能那樣。
受助學生家長:反正都有點想法,別人都同意了,俺能不同意嘛。
不管是否情愿,家長們并沒有表示反對,錢很快就收齊了。這些家庭都是村里的特困家庭。這戶人家有兩個孩子,孩子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,生活不能自理,家里的老人也患有疾病,靠孩子父親一人打工維持全家生活。而這一戶人家則是孩子父親去世,母親拋下這個家一去不回,只剩下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(yǎng)孩子,生活十分艱難。
記者:1200塊錢對你們家來說……
受助學生家長:快頂一萬了,對咱家來說。
記者:為什么這么說?
受助學生家長:還得要謝謝人家。
讓貧困家庭從捐助款里拿出200塊錢請吃飯,這樣的事顯然不該發(fā)生。捐助儀式當天中午,這頓飯一共去了86人,除了捐助企業(yè)人員和受助學生,還有校領導、教職工、村兩委成員、鎮(zhèn)中心校工作人員、鎮(zhèn)黨委宣傳委員,飯費一共2756元。雖然平均到每人只有33塊錢,標準并不高,但進行不必要的吃請,還把費用攤派給貧困生,是嚴重違反群眾紀律和八項規(guī)定精神的行為。隨后,有一名知情人把這個情況告訴了一個當地記者,記者隨即到村里和學校進行采訪。學校感到緊張,把這一情況向埇橋區(qū)教體局做了匯報。局長朱勇的反應并不是要嚴肅查處下屬的違紀行為,而是馬上讓人去公關媒體,讓報道不要見報。
朱勇(宿州市埇橋區(qū)教體局原局長):這個題材太敏感了,一邊是扶貧救助,一邊又牽扯到捐款,又是學校,這都是敏感,這個是個定時炸彈,你如果報道出去不可收拾。我們的想法盡量把影響負面達到最低限度,希望記者能夠給我們基層最大限度的理解,甚至把一些負面的變成正面的報道,都有這種期待,多少年來都是這種,可以說是習慣思維,慣性思維,就是這樣。
接到朱勇指示去和媒體做溝通的,是教體局紀委書記杜玉侯。從職責來說,紀委書記應該去查處違紀行為,這位紀委書記卻忙于找媒體“滅火”。一頓不該吃的飯,又引出另一頓不該吃的飯。杜玉侯輾轉托關系找到了這名記者所屬的《市場星報》宿州記者站負責人,設宴邀請。這頓飯錢是鎮(zhèn)中心校出的,花費900多元。
杜玉侯(宿州市埇橋區(qū)教體局原紀委書記):我來和經常和我們教體局打交道的這些新聞媒體(聯系),然后問了一下他們,是否認識這個《市場星報》的,然后他們從中搭線,然后就聯系上了。在酒桌上簡單地說了這件事,然后我請求新聞媒體不要再報道了。
《市場星報》宿州記者站站長接受宴請之后,和杜玉侯達成了一個交易,記者站站長承諾不讓報道見報,而杜玉侯則授意區(qū)中心校和他簽訂了1萬元的廣告合同。公關完媒體,教體局認為這件事就此平息了,對侵害貧困學生利益的行為也沒有進行任何調查處理。
他們沒有想到的是,當事記者對此不滿,將這一線索告訴了《安徽商報》的同行,這一事件最終還是見報了。安徽省委、省紀委高度重視,迅速成立調查組,事實最終被查清。宿州市委、市紀委、埇橋區(qū)委因為履行主體責任和監(jiān)督責任不力,主要領導被進行誡勉談話;埇橋區(qū)紀委書記落實監(jiān)督責任不力,被給予黨內警告處分;埇橋區(qū)教體局局長、區(qū)教體局紀委書記、鎮(zhèn)中心校校長等人不認真履行管理監(jiān)督責任,還試圖阻止媒體曝光,對抗組織調查,分別給予撤銷黨內職務、行政撤職等處分;搞“有償不聞”的記者站站長也被所在媒體辭退。
朱勇(宿州市埇橋區(qū)教體局原局長):多么低級的錯誤就這樣犯了,主體責任和監(jiān)督責任,我確確實實我作為局長落實不力,帶來這么多的影響,我作為局長感到很痛苦、內疚。
杜玉侯 (宿州市埇橋區(qū)教體局原紀委書記):聯系記者宴請媒體確實不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。作為一個紀委書記,你的主業(yè)主責是監(jiān)督執(zhí)紀問責,這個偏離了,相當于角色錯位。2月3日《中國紀檢監(jiān)察報》有一篇文章,說這位受重處分的紀委書記錯在哪兒,里面有一句話,不去解決問題,最終問題會解決你,這個讓我記憶深刻。
有關黨委紀委,特別是埇橋區(qū)教體局局長和紀委書記從職責來說,本應去調查、去問責,但他們卻對自身責任不明、認識不清,最終反而成為了被調查、被問責的對象。
董天義(中央紀委黨風室工作人員):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,沒有責任追究就沒有責任落實,通過問責來傳導壓力,讓基層黨委紀委積極主動地去謀劃,去想辦法去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