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品:江竹筠在獄中寫給譚竹安的信,即著名的“托孤信”,縱14.5厘米,橫12.5厘米。毛邊紙質,自制“墨水”書寫。全信共554個字。譚竹安是江竹筠的丈夫彭詠梧的發(fā)妻譚正倫的弟弟,中共黨員。該信由監(jiān)獄少尉看守、我黨地下聯(lián)絡員黃茂才從獄中帶出,秘密送到重慶市育才小學,交給譚竹安。1962年,重慶市博物館舉辦烈屬座談會,會上提出要搜集整理烈士遺物的意向。這時,作為江竹筠親屬參會的譚竹安說,他珍藏著一封江竹筠犧牲前給他寫的親筆信。會后,譚竹安將江竹筠這封托孤遺書捐贈重慶市博物館(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)。
“紅巖上紅梅開,千里冰霜腳下踩,三九嚴寒何所懼,一片丹心向陽開……”50多年來,隨著歌劇《江姐》主題曲《紅梅贊》為一代代中國人傳唱,那個身穿藍布旗袍,外罩紅色毛衣,圍著白色圍巾,梳著短發(fā)的巾幗英雄江姐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?!敖恪保耋?,一位優(yōu)秀的中共女地下黨員,1949年11月14日被國民黨軍統(tǒng)特務殺害于重慶渣滓洞監(jiān)獄,為共產(chǎn)主義理想獻出了年僅29歲的生命。
江竹筠烈士
江竹筠,又名江竹君、江志煒。1920年8月20日生于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江家灣的一個農(nóng)民家庭。10歲時,江竹筠到重慶的織襪廠當了童工。11歲時,又進了重慶的一所教會辦的孤兒院,邊做工邊讀書。在苦難的生活經(jīng)歷中,江竹筠對當時的社會制度充滿了憎恨,同時也養(yǎng)成了刻苦學習的精神。1939年,江竹筠考入重慶的中國公學,并秘密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1943年,在黨組織的安排下,23歲的江竹筠與中共地下黨重慶市委領導人之一彭詠梧假扮夫妻,組成“家庭”,作為中共重慶市委的秘密機關和地下黨員學習輔導中心。她的主要任務是負責通信聯(lián)絡。他們二人只有夫妻之名,實際上還是領導與被領導、上級與下級的關系。為了安全起見和工作需要,彭詠梧建議江竹筠報考號稱“民主堡壘”的四川大學。對只讀過一年高中的江竹筠來說,考上大學談何容易。但她向老彭保證:“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,我愿意拼命!”經(jīng)過3個月的復習,1944年,江竹筠化名江志煒,考入四川大學農(nóng)學院植物病蟲害系,1945年,轉入農(nóng)藝系。在川大讀書期間,按照中共川東特委的要求,江竹筠不轉組織關系,以隱蔽為主。她在川大度過了兩年短暫時光,但她對川大同學的影響卻是持久而深刻的??此颇瑹o聞的她,用自己的方法積極引導學校進步學生和團體的活動。因此,在她后來艱苦而危險的地下斗爭中,得到了一些川大同學的幫助。1945年,經(jīng)組織批準,并肩戰(zhàn)斗了兩年的假夫妻結成了真正的革命伴侶。1946年4月,江竹筠生育時遇到難產(chǎn),當時彭詠梧不在身邊,為了在地下斗爭中輕裝上陣,她大膽地做出剖腹產(chǎn)和絕育兩個手術同時進行的決定。兒子彭云(小名云兒)出生后,她把愛子托付給彭詠梧的發(fā)妻譚正倫(幺姐)撫養(yǎng)。就這樣,為了黨的事業(yè),江竹筠舍棄了再一次做母親的機會和與唯一的親骨肉團聚的機會。
江竹筠一家唯一的全家福
1946年江竹筠大學畢業(yè)后回到重慶,擔任彭詠梧的助手,協(xié)助他處理相關事務,負責黨內黨外的日常聯(lián)絡工作。同志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“江姐”。1947年,在“反內戰(zhàn)、反饑餓、反壓迫”的學生運動中,受中共重慶地下市委的指派,江姐負責組織大中學校的學生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英勇斗爭,并在彭詠梧的直接領導下,擔任中共重慶市委秘密刊物《挺進報》的聯(lián)絡和組織發(fā)行工作。僅僅幾個月,《挺進報》發(fā)行量達到1600多份,引起國民黨當局極大恐慌。同年秋,彭詠梧奉命出任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工委副書記,領導武裝斗爭。江姐以川東臨委及下川東地委聯(lián)絡員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爭最前線。1948年1月,彭詠梧在組織農(nóng)村武裝起義時不幸犧牲,其頭顱被敵人割下掛在城門上示眾。江姐路過城門時目睹這一情景,心如刀絞。她在給譚竹安的信中曾經(jīng)寫道:“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里死去,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著”,“所以他是活著的,而且永遠的在我的心里?!庇谑?,她擦干眼淚,強忍悲痛,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,繼續(xù)戰(zhàn)斗在川東門戶萬縣。她說:“這條線的關系只有我熟悉,我應該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繼續(xù)戰(zhàn)斗?!?/span>
1948年4月,偽裝進步的特務打入《挺進報》的發(fā)行機關,敵人以順藤摸瓜的方式破壞了中共重慶市委。同年6月14日,由于叛徒出賣,江姐不幸在萬縣被捕,被解往重慶行轅二處,后被囚禁于國民黨軍統(tǒng)集中營——重慶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監(jiān)獄。這里與白公館并稱“兩口活棺材”。特務們看到江姐是一個年輕女子,還有一個年幼的孩子,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突破口。于是,他們軟硬兼施,想盡各種辦法,企圖從這個年輕的女共產(chǎn)黨員身上打開缺口,以破獲領導川東暴動的黨組織和重慶中共地下黨組織。國民黨軍統(tǒng)特務對江姐用盡各種酷刑,老虎凳、吊索、帶刺的鋼鞭、撬杠、電刑……甚至殘酷地將竹簽釘進她的十指。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、嚴刑拷打,江姐始終堅貞不屈,保守黨的秘密。她說:“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,殺我的頭,要組織是沒有的?!薄岸拘炭酱?,那是太小的考驗。竹簽子是竹子做的,共產(chǎn)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!”江姐領導獄中的難友與敵人展開堅決的斗爭,同志們親切地稱她為“中國的丹娘(即蘇聯(lián)衛(wèi)國戰(zhàn)爭中的女英雄卓婭)”。
為了革命事業(yè),江姐可以舍棄一切,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唯一的骨肉云兒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獄中,江姐和難友們一樣的激動、興奮。同時,她也預感到敵人可能會狗急跳墻。為防止不測,1949年10月18日(農(nóng)歷八月二十七),她寫下了最后一封信,就是這封給譚正倫的弟弟、共產(chǎn)黨員譚竹安的托孤信。當時江姐拖著受刑后還沒完全恢復的右手,在獄友的幫助下,將吃飯時偷偷藏下的筷子磨成竹簽,制成“蘸水筆”。然后蘸著由爛棉絮燒的灰兌水調成的特制“墨水”,在如廁用的毛邊紙上寫下這封遺書:
竹安弟:
友人告知我你的近況,我感到非常難受。幺姐及兩個孩子給你的負擔的確是太重了。尤其是現(xiàn)在的物價情況下,以你僅有的收入,不知把你拖成甚么個樣子。除了傷心而外,就只有恨了……我想你決不會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?苦難的日子快完了,除了這希望的日子快點到來而外,我甚么都不能兌現(xiàn)。安弟!的確太辛苦你了。
我有必勝和必活的信心,自入獄日起(去年6月被捕)我就下了兩年坐牢的決心,現(xiàn)在時局變化的情況,年底有出牢的可能。蔣王八的來渝固然不是一件好事,但是不管他若何頑固,現(xiàn)在戰(zhàn)事已近川邊,這是事實。重慶在(再)強也不可能和平、京、穗相比,因此大方的給它三四月的命運就會完蛋的。我們在牢里也不白坐,我們一直是不斷的在學習,希望我倆見面時你更有驚人的進步。這點我們當然及不上外面的朋友。
話又說回來,我們到底還是虎口里的人,生死未定,萬一他作破壞到底的孤注一擲,一個炸蛋(彈),兩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。這(種)可能我們估計的確很少,但是并不等于沒有。假若不幸的話,云兒就送你了。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,以建設新中國為志,為共產(chǎn)主義革命事業(yè)奮斗到底!
孩子們決不要驕(嬌)養(yǎng),粗服淡飯足矣。幺姐是否仍在重慶?若在,云兒可以不必送托兒所,可節(jié)省一筆費用。你以為如何?就這樣吧。愿我們早日見面,握別,愿你們都健康!
竹姐
八月廿七日
來友是我很好的朋友,不用怕,盼能坦白相談。
1949年11月14日,在重慶解放前夕,江姐被特務秘密槍殺于重慶歌樂山電臺嵐埡,并用鏹水毀尸滅跡,時年29歲。在江姐身上,融合了革命的英雄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兩種精神。她是一位堅強的戰(zhàn)士,同時也是一個好妻子、好母親。她懷著對革命事業(yè)、對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無限向往,又舍棄了她難以割舍的一切……
11月27日,人民解放軍相繼攻克重慶外圍的國民黨據(jù)點,重慶解放在即。國民黨軍在倉皇逃跑前,對囚禁在白公館、渣滓洞等監(jiān)獄的革命志士進行了瘋狂的大規(guī)模屠殺,制造了震驚中外的重慶“一一·二七”大慘案,許曉軒、譚沈明、劉國志等近200名中共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犧牲在敵人的屠刀之下。
解放后,大屠殺幸存者羅廣斌、楊益言根據(jù)親身經(jīng)歷創(chuàng)作了反映重慶解放前夕共產(chǎn)黨人地下革命斗爭和獄中斗爭英雄事跡的長篇小說《紅巖》,1961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,引起極大轟動,成為當代中國發(fā)行量最大的革命歷史小說。它真實再現(xiàn)了包括江竹筠在內的一個英雄群體。平凡的幸福是人本能的向往,江姐或者江姐們慷慨赴死,是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去擁有這樣的幸福。之后,江姐的事跡相繼被搬上了舞臺、銀幕和屏幕,家喻戶曉,廣為傳頌,教育、影響和激勵了幾代人。歌劇《江姐》中的著名唱段《繡紅旗》《紅梅贊》等,幾十年來廣為傳唱、經(jīng)久不衰。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群眾,都為她的英勇事跡和不朽精神所深深感動。
1964年10月13日,毛澤東、周恩來、朱德等觀看空政文工團演出歌劇《江姐》后和演員合影
2009年,江竹筠被評為“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江竹筠等革命先烈對共產(chǎn)主義信念的執(zhí)著追求、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,是民族精神、時代精神、共產(chǎn)主義精神的有機統(tǒng)一,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。她曾激勵幾代中國人奮發(fā)向上,在新的歷史時期,她仍然是激勵中華兒女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