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安國(1074—1138),字康侯,號青山,謚號文定,學(xué)者稱武夷先生,后世稱胡文定公。北宋建寧崇安(今福建省武夷山市)人,晚年遷居南岳衡山。他在南岳講授理學(xué),著《春秋傳》;提倡以學(xué)修身、經(jīng)世致用,重教化、講名節(jié),輕利祿、憎邪惡。其后嗣和弟子傳承、光大他的學(xué)術(shù)思想,衍為湖湘學(xué)派。
▲胡安國
胡安國: 志在天下,視富貴如浮云 胡安國一生以圣人為目標(biāo),立身嚴謹,強學(xué)力行,不媚權(quán)貴。他從走入官場的第一站——任太學(xué)博士起,就沒拜訪過權(quán)勢之家。 他對名利看得很淡,加之兩宋之間皇帝昏庸,奸臣當(dāng)?shù)?,官場黑暗,在入仕之初便萌生退意?/p> 政和二年(1112),由于母親去世,提舉成都學(xué)事的胡安國離職移往江東,不久其父也去世了。胡安國對子弟說:“我以前是為父母而進入仕途的,現(xiàn)在雙親既去,我縱有萬鐘俸祿,又有何用呢?”于是,胡安國稱病不再為官,并在雙親墓旁筑屋而居,打算農(nóng)耕一生。 宣和末年(1125),李彌大、吳敏、譚世勣三人聯(lián)名舉薦胡安國,拜其為屯田郎,胡安國堅辭不就;靖康元年(1126),除太常少卿,辭,除起居郎,又辭;建炎三年(1129),樞密使張浚薦胡安國可大用,高宗再拜其為給事中,胡安國起程到池州,聽說皇上駕幸吳、越,遂稱疾而返;紹興初年(1131),因為不愿與投降派朱勝非為伍,胡安國臥家不出;紹興五年(1135),拜胡安國為徽猷閣待制、知永州,胡安國不愿赴任。他從登第到去世,在官40年,而實際在位不足6年。 但是看到國是日非,中原淪陷,黎民涂炭,胡安國就好像痛在自己身上。在多次遭遇罷官,多次推辭官職后,其愛國憂民之心益發(fā)堅定。每受君命,即置家事于不顧。“吾平生出處皆內(nèi)斷于心,浮世利名如蠛蠓過前,何足道哉!” 胡安國在中書省一個月,每當(dāng)上班,必有所論。有人對他說:“那些小事,何必去管它?”胡安國說:“大事無不起于細微,如果認為小事不必管,到它變?yōu)榇笫掠植桓夜?,那就沒有管事的時候了?!?/p> 金人圍困都城時,胡安國已離朝,但他的兒子胡寅尚在城中。有人替他擔(dān)憂,他卻傷感地說:“圣上也在重圍之中,如今朝廷號令發(fā)不出來,卿大夫恨效忠無路,我能只惦記胡寅嗎?” 時人侯仲良言必稱二程,對其他人無所贊許,后來見到了胡安國,嘆曰:“吾以為志在天下,視不義富貴真如浮云者,二程先生而已,不意復(fù)有斯人也。”程門高足謝良佐說:“胡康侯如大冬嚴雪,百草萎死,而松柏挺然獨秀者也?!? 紹興三年(1133),辭去講席的胡安國來到南岳,買地筑室于紫云峰下。紹興五年(1135),高宗下詔,對胡安國以經(jīng)筵舊臣特別對待,并令其特別纂修所著《春秋傳》。胡安國在南岳5年不出山,傾其心力,終于著成博大精深的《春秋傳》30卷。書成上奏,宋高宗認為“深得圣人之旨”,命胡安國提舉太平觀,進寶文閣直學(xué)士,賜銀300兩,絹300匹。胡安國將賜款散與故鄉(xiāng)宗族及親屬。 為了纂修《春秋傳》,他不分寒暑,廢寢忘食,以致疾病日見加重,于紹興八年(1138)在南岳的書堂離世,享年65歲。皇帝下詔贈其四官,又增加喪葬金,賜田10頃撫恤遺孤,贈謚號“文定”,這是超乎尋常的禮遇。《春秋傳》后來被推崇為元明兩朝科舉取士的經(jīng)義定本。明正統(tǒng)年間從祀孔廟。清康熙四十五年(1706),朝廷賜“霜松雪柏”匾額一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