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子忞(1096—1165),字宣卿,北宋開封人。他自幼胸懷大志,性格剛強堅毅,一心向?qū)W,得入國子監(jiān)讀書。宋徽宗政和六年(1116)以恩蔭登科;次年擔任華州(今陜西省渭南市)司兵曹事(主管兵器的官員),宣和初任涿縣丞,后在衡州等地任地方官。向子忞守衡州時居住在衡陽縣伊山寺桓伊讀書臺,現(xiàn)在還有很多人去尋訪探古。
向子忞:安撫衡民屢受誣陷 向子忞到衡州這一年,逢天大旱,米價一下子躥升到每斛一萬五千錢。向子忞派手下使臣分赴豐收的鄰近州縣,攜帶黃金以較貴的價格收購糧食,回來后計算本金加上路費以每升六十錢在市場上售賣,饑民買到較為廉價的米,得以度過災年。但此舉嚴重損害了原本想要趁機發(fā)一票橫財?shù)母缓类l(xiāng)紳的利益。 衡州提刑司董璋,號稱“湖南大蠹”,橫行鄉(xiāng)里,一向無人敢惹。向子忞將其逮捕,調(diào)查、訊問,掌握了他貪贓枉法、欺壓良善的證據(jù),將其流放到嶺南,百姓聞訊歡欣鼓舞,奔走相告。向子忞因此又惹怒了與董璋同伙的地方官吏。他們便與那些想發(fā)國難財?shù)母缓类l(xiāng)紳聯(lián)合起來共同誣陷向子忞。向子忞遂于紹興六年(1136)正月,再次被罷官。衡州士民聞聽此訊,聚集到提刑司擊鼓為向子忞鳴冤,希望能挽留住向子忞?,F(xiàn)場群情激憤,“鼓之為裂”,鳴冤的百姓擊破了大鼓,嚇得提刑司內(nèi)官吏夜半時分從后門沿水路坐船逃走。 向子忞離任那天,百姓擁塞了道路,哭聲震天動地,響徹數(shù)里之外。有識之士通過百姓對向子忞的態(tài)度,才敢相信古書上記載的好官如何得民心為不欺之事實。 向子忞含冤上書辯解,冤屈久久不得洗清。直到紹興八年(1138),欽差奉旨調(diào)查,才知強加在向子忞身上的罪名純系捏造,無一屬實。朝中御史也上奏稱向子忞“剛直明敏,不畏強暴,奉法守正,不容于監(jiān)司”,皇帝為他平反昭雪,后來他歷任湖北提刑、道州知州、廣州知州、江南東路轉(zhuǎn)運司副使、江淮都督府轉(zhuǎn)運副使等職。乾道元年(1165)病逝,享年69歲。 衡州百姓懷念向子忞,于衡州城東青草寺為向子忞建生祠,繪制他的畫像于其中時時瞻拜。胡安國之子胡寅剛好從此路過,應邀作《衡州新建向公生祠記》,記述了向子忞在衡州的治績,胡寅在《祠記》中評價向子忞說:“不遇到嚴寒的冬天,是無法知道松柏與其他樹木究竟誰更耐寒?!焙J為評價地方官賢能與否,不是看他能不能奉承上級,而是要看他能不能愛撫百姓。這是胡寅評價官僚賢能與否的標準,也是儒家一貫的主張。向子忞以自己的行為證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官善吏。百姓出錢請石匠將胡寅所作《祠記》刻成石碑立于祠畔,此碑到400余年后的明朝嘉靖年間尚依稀可辨,這種紀念是對一個官員最大的褒獎。